
今夏,冶金工程学院“红炉”实践队深入瑞金市红旗街道河背街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、瑞金市沙洲坝镇青少年社会实践点、中金岭南等有色金属对口企业,以“红炉”精神融汇瑞金红色血脉,循“非遗竹编+红色走读”主线,开展学编草鞋忆长征、竹编课堂承技艺、溯源一苏大旧址、躬耕葡萄田助振兴等一系列实践活动。期间,校党委副书记徐志峰赴实践地看望慰问实践队师生。活动采取“专项队伍+自主实践”的方式进行,两种方式均由学院统一命题。此次实践紧紧围绕学科专业,依托“红炉”学堂,让青年学子在实践中增长才干、锤炼品格。


红色非遗融合·传承革命精神
实践队以传承革命精神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导向,在瑞金市沙洲坝镇青少年社会实践点邀请非遗传承人现场教学,结合“红色走读”内容,编草鞋、编就红色场景,将精神传承与实践体验生动结合。

草鞋作为红军长征的“移动丰碑”,承载着军民鱼水情深的记忆。从搓绳做起,实践队员们一边认真学习每一个步骤,一边了解草鞋背后的革命故事,感悟革命精神。在编织的摸索中,他们仿佛回到了那段艰难的岁月,感受到红军战士的艰苦,更加清晰认识到革命精神与红色文化的伟大。

实践队以“红色竹编·文化润心”为主题,通过“体验+融合深度学习”模式,引领实践队员们沿红色竹编主线动手创作。千年竹编在此化作课堂:既传实用技艺,更以“未出土时先有节,及凌云处尚虚心”的品格浸润童心,让红色文化与非遗技艺在经纬交织中薪火相传,让千年非遗与红色精神共育新枝。
溯源红色摇篮·赓续红炉初心
实践队走进叶坪——中共临时政府诞生地。1931年11月7日,一苏大会在谢氏宗祠召开,毛泽东当选主席,宣告“苏维埃是工农自己管理自己的机关”。斑驳长椅与九部一局木牌仍回荡当年的铿锵宣言,队员们在这里看见红色政权起点,也看见红色基因在新时代青年心中生根发芽。

循着历史的足迹继续追寻,实践队在二苏大旧址学习了解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,奠定新中国政权雏形。队员们于斑驳历史中重温“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”,立誓把个人奋斗汇入民族复兴洪流。

在红井,队员们聆听“吃水不忘挖井人”的故事,尝一口甘冽井水,体悟党与苏维埃政府“为人民办实事”的初心。红井精神如夏日清泉,滋养心田,激励队员们坚定理想信念,继续前行。

走进红色洁源·助力乡村振兴
实践队深入红色洁源村,在村史与田野间看见两条清晰脉络:昔日村民啃红薯渣、献粮鞋,用朴素脊梁托举革命;今朝调整产业结构,引进经济作物,让“腰包”与“精神”同步富起来。队员们深入大棚,以自身实际行动为乡村发展贡献一份力量。

通过走访老党员,调研乡村振兴路径,了解乡村变化,实践队员对社会经济发展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。一枚党徽连起两代人的手,也连起“党叫干啥就干啥”的誓言与“请党放心,强国有我”的回应。

洁源旅程落幕,队员们把洁源的泥土、老党员的党徽一并珍藏。他们明白,乡村振兴不是终点,而是新的长征起点。让田野记住青年脚步,让课堂延续红色火种——此刻出发,脚下是沃土,胸中有星河。

探寻街巷历史·践行青春担当
实践队在瑞金市红旗街道河背街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,跟随社区网格员穿巷入户:将防溺水折页贴上灶头,把防艾指南塞进居民掌心,为废旧电池回收袋挂上墙钉。在方言与笑声交织下,队员们把“安全、健康、绿色”三句叮咛,送进百户门、千人心。汗水在石阶上开花,也把青年担当写进人间烟火最寻常处。

基层是最生动的课堂,群众是最好的老师。一户户走访、一声声问候,让队员们触摸到社区发展的脉搏,也真正掂量出“为人民服务”这五个字的千钧分量。

童画碧水蓝天·红炉守护未来
在红旗街道河背街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,实践队为孩子们量身打造了一堂“安全+环保”双主题的宣讲小课堂。

实践队以“电池家族大揭秘”开场,从纽扣电池到手机锂电池,用动画短片演示一粒纽扣电池如何毒化600吨水,孩子们瞪圆眼睛,纷纷举手“搜查”家中潜在污染源;他顺势发出“小小电池回收官”任务卡,让家长与孩子共同签署“废旧电池零落地”承诺。

彩绘防溺水,以儿童容易接受的方式入脑入心。队员们通过“六不准”、自救法和呼救三步法,教孩子们应对水中突发情况。孩子们也非常认真,踊跃回应问题。课程以绘画收尾:蓝色水波、橙色救生圈、绿色岸畔呼救的小伙伴,童画把“珍爱生命”悄悄种进心田。
发挥专业所长·躬耕实践调研
实践队在今年暑期,向专业对口企业派出7支专业调研实践队,结合废旧锂电池回收、有色金属行业人才需求、冶金专业人才培养、冶金专业产学研用深度结合等调研课题,深入中金岭南、江西铜业、腾远钴业等有色金属对口企业开展专题实践活动。

本次暑期实践调研活动以“红炉”青春行为主题,紧密结合行业发展,发挥广大同学专业特长,通过调研方式反哺人才培养与个人成长。专题调研活动将持续至8月底。

下田间、进社区、访企业,这个暑假没白过!“红炉”实践让队员们更懂责任,青春就要这样脚踏实地干!
红炉淬炼青春志,实践耕耘硕果丰,星火相传初心映,征程续写冶金荣,旅程虽然告一段落,但实践队的队员们都有不小收获,看看他们的实践总结吧!
新能源233班张福财
瑞金之行,我们把课堂搬到叶坪长椅、红井清波、洁源田垄。亲手编一双草鞋,感触到二十万双草鞋托举长征的滚烫;俯饮红军井水,读懂“为民初心”的澄澈;凝视老党员胸前磨亮的党徽,方知信仰可以如此具体。红色,原是可被搓进草绳、写进村史、燃进血脉的火种。故事已装囊,誓言已刻心——无论身在实验室还是田埂间,这团火在青春炉膛里都越烧越旺,照亮“强国有我”的每一步。
冶金232班王昊
五日瑞金行,用指尖搓过草鞋绳,用脚步丈量过叶坪、二苏大与红井,用汗水滴进葡萄架与辣椒田。最大的收获是:把“信仰”从课本概念变成可触、可编、可尝、可扛的真实重量——穿草鞋体悟艰辛,喝红井水记住初心,挑扁担懂得振兴。今后无论走到哪里,我都带着这份重量,继续把红色故事讲到天南海北。
新能源241班叶康鸿俊
一次瑞金行,一生瑞金情。我们用眼睛收藏旧址的斑驳,用耳朵记录老党员的誓言,用双手体验农事的艰辛,用童画播撒安全的种子。历史不再是课本的章节,而是我们沾泥的裤脚、湿透的衣襟。青春的最好注脚,是把个人微光汇进民族复兴的滚滚洪流。
归途不是终点,恰是新的点火台,红炉永炽、红旅无尽,青春实践行,永远在路上
内容来源:江小理微信公众号